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 北京大学旗舰店正版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 北京大学旗舰店正版精美图片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 北京大学旗舰店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 北京大学旗舰店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2442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8.3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8 00:05:10

内容简介: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书籍目录:

(上)序一王寅教授《语言哲学研究》的启示钱冠连1

序二陈嘉映7

前言1

第一章 语言哲学入门

第一节 西方哲学简表

  一、 序言

  二、 西哲简表

第二节 简论形而上学

  一、 "形而上学"到底何意?

  二、 从哲学上"形"说起

  三、 翻译之误

  四、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Being为"毕因"

  一、 研究Being的意义

  二、 Being的翻译

  三、 小结

第四节 哲学的三次转向

  一、 古希腊哲学:毕因论转向

  二、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三、 现代哲学:语言论转向

  四、 小结

第五节 哲学的第四转向

第二章 西方哲学家论语言:五段情结

第一节 哲学与语言学互动的简史

第二节 古希腊的毕因论转向

  一、 赫拉克利特

  二、 高尔吉亚

  三、 苏、柏、亚

  四、 小结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语言与哲学

  一、 引言

  二、 从语言分析到哲学与逻辑

第四节 中世纪的神学毕因论时期

  一、 上帝创造语言

  二、 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三、 语言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

  四、 思辨语法

  五、 助范畴论

  六、 小结

第五节 近代史上认识论转向

  一、 经验论者

  二、 理性论者

  三、 普遍论与相对论

  四、 小结

第六节 现当代语言哲学转向时期

  一、 语言哲学三原则

  二、 20世纪语哲对语言学的影响

  三、 小结

第七节 后现代转向下的认知语言学

第三章 语言哲学之源:六项原因

第一节 反思形而上,另辟新蹊径

第二节 经验兼理性,相得又益彰

第三节 新符换旧桃,人工语登场

  一、 从主词到谓词

  二、 从表层到深层

  三、 从部分符号到全部符号

第四节 顺应新趋势,倡导科学化

第五节 现代语言学,功劳不可没

  一、 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

  二、 批判语言工具论

  三、 关系vs命题/事实

  四、 关门风刮及各科

  五、 整体性同构关系

  六、 为解构论提供靶源

  七、 索氏对语哲的其他影响

  八、 索氏与语哲三原则

第六节 兴语言分析,批心理主义

  一、 狄尔泰

  二、 布伦塔诺

  三、 冯特

  四、 弗洛伊德

  五、 小结

第四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途径(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谱系梳理

  一、 英美分析哲学

  二、 日常语言学派

  三、 维氏前后期理论及比较

  四、 欧陆人本哲学

第三节 语言分析

  一、 弗雷格

  二、 罗素

  三、 维氏

  四、 维也纳小组

  五、 塔尔斯基

  六、 奎因

第四节 意义的定义

第五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路径(下)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之分

  一、 分析与综合之分

  二、 反思分析与综合之分

  三、 "分析"的多种含义

  四、 "分析"与"思辨"之分

第六节 40要点

第七节 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一、 指称论:意义研究之始源

  二、 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

第八节 传承与超越

第六章 意义的定义(上):指称与涵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指称论

第三节 观念论

  一、 古希腊

  二、 近代

  三、 现当代

  四、 我国学者

第四节 涵义论

  一、 L与S直接连接

  二、 S与R直接连接

  三、 L与R间接连接

第五节 命题论

第六节 摹状论

  一、 摹状论与认识论

  二、 摹状语与代词

  三、 "存在"不做谓词

第七章 意义的定义(中):外延方法

第七节 证实论

第八节 真值论

第九节 功用论

第十节 行为论

第十一节 语境论/情境论

第八章 意义的定义(下):内在论与人本观

第十二节 意向论

第十三节 关系论

  一、 "切二留一"和"内指关系论"

  二、 理论基础和深远影响

第十四节 成分论

第十五节 替代论

第十六节 现象学意义观

  一、 现象

  二、 现象学

  三、 现象学还原

  四、 意向性

  五、 现象学意义观

  六、 人本观

第十七节 存在主义意义观

  一、 两点超越

  二、 思与诗

  三、 存在主义意义观

  四、 现代解释学

第十八节 解释学意义观

  一、 理解的特征

  二、 解释学后继者

第十九节 解构主义意义观

  一、 消解结构,否定系统

  二、 解构论意义观

第二十节 认知意义观

第二十一节 多元互动观

第九章 指称论之争:四种主要观点

第一节 意义多元论

第二节 指称论与摹状论

  一、 指称论难题

  二、 弗雷格的解决方案

  三、 罗素的解决方案

  四、 摹状论的问题

  五、 维氏和塞尔的修补方案

  六、 其他学者的修补方案

第三节 摹状论与因果论

  一、 因果论出场

  二、 摹状论与因果论之别

第四节 两论具有互补性

  一、 摹状论之不足

  二、 因果论之缺陷

  三、 两论互补

第五节 命名转喻论

  一、 概述

  二、 转喻论新析

  三、 小结

  (下)第十章 乔姆斯基:TG学派语义观

第一节 TG理论简述

  一、 第一阶段(1957):SS

  二、 第二阶段(1965):ST

  三、 第三阶段(1972):EST

  四、 第四阶段(1975/1976):REST

  五、 第五阶段(1981):GB

  六、 第六阶段(1993):MP

第二节 TG的五种意义观

  一、 解释派语义学

  二、 生成派语义学

  三、 菲尔墨格语法

  四、 齐夫语义理论

  五、 分解语义学

第三节 外在论与内在论

  一、 外在论

  二、 内在论

  三、 对比乌尔曼和萨义德的意义理论分类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一章 意义理论大观园:批判与发展

第一节 指称论

第二节 观念论

第三节 涵义论

第四节 命题论

第五节 摹状论

第六节 证实论

第七节 真值论

第八节 功用论

第九节 行为论

第十节  语境论

第十一节 意向论

第十二节 关系论

第十三节 成分论

第十四节  替代论

第十五节 TG语义观

  一、 先句法,后语义,方向失误

  二、 心智内在论语义观,较为片面

  三、 形式语义观,局限太大

  四、 几种TG语义观,各有不足

第十六节 人本哲学语义观

第十七节 认知语义观

第十二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的基础(上)

第一节 形式逻辑简史

  一、 经典形式逻辑

  二、 近现代形式逻辑简史

  三、 概念与函数

  四、 "对象词-概念词"vs"S-P"

  五、 哲学意义

第二节 谓词演算

  一、 个体常项

  二、 个体变项与量词

  三、 逻辑联结词

  四、 经典逻辑现代化

  五、 小结

第三节  命题演算

  一、 逻辑原子论与逻辑真值表

  二、 命题演算

  三、 公式变换

第十三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基础(下)

第四节 内涵逻辑

  一、 从外延逻辑到内涵逻辑

  二、 内涵逻辑的具体内容

  三、 内涵逻辑的分类

第五节 语义公设

  一、 引言

  二、 语义公设与涵义关系

第六节 谓词的涵义特征

  一、 引言

  二、 谓词的元

  三、 二元谓词的特征

第七节 蒙塔古语义学

  一、 概述

  二、 主要观点

第八节 现代形式逻辑的利与弊

  一、 优点

  二、 问题

  三、 结语

第十四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上)

第一节 新时代的宠儿

  一、 引言

  二、 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

  三、 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

  四、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时期

  五、 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超越

  一、 过渡时期

  二、 人本性和批判性

  三、 破坏性和解构性

  四、 建设性和体验性

第三节 后现代哲学的特征

  一、 哲学王与非哲学

  二 基础论与超基础

  三、 中心论与去中心

  四、 理性论与非理性

  五、 人本观与后人道

  六、 二元论与多元论

  七、 破坏性和建设性

第十五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下)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哲学第四转向的产物

  一、 体验人本观

  二、 原型范畴论

  三、 互动建构论

  四、 识解多元化

  五、 语义模糊性

  六、 语言差异性

  七、 隐喻认知论

  八、 新创性结构

第五节 对语言的新认识

  一、 语言是社会生产力

  二、 语言是民族凝聚剂

  三、 语言是知识储备库

  四、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第十六章 中国后语言哲学:出场与成长

第一节 概述

  一、 什么是哲学?

  二、 什么是语言哲学?

第二节 中国后语言哲学

  一、 出场

  二、 四项原则

  三、 四原则呈递进关系

  四、 小结

第三节 中国后语哲的方法论思考

  一、 引言

  二、 引进西方理论可取,尤以进路和方法为先

  三、 不必仅盯住西方,当兼顾国人遗产

  四、 不必终老一派之说,必要时当另起炉灶

  五、 反思激进人本观,倡导体验人本观

  六、 理论结合实践,体认象似性直接指导教学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七章 超越与回归: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新增长点

第一节 从哲学的超越和回归说起

  一、 超越

  二、 回归

  三、 超越与回归互含

第二节 体验哲学溯源

  一、 体验哲学概述

  二、 心智的体验性

  三、 认知的无意识性

  四、 思维的隐喻性

第三节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一、 体验哲学的超越

  二、 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第四节 笔者心得与中国后语哲

  一、 确立核心原则

  二、 溯源体验哲学

  三、 建构SOS理解模型

  四、 细化认知分析

  五、 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六、 拟构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

  七、 提出语言新性质"体验性"

  八、 强调中西结合

第五节 结语

第十八章 后语哲视野下的SOS理解模型

第一节 认识和理解: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传统理解模式

  一、 单向运思模式

  二、 主客互动模式

  三、 主主互动模式

第三节 SOS理解模型

  一、 单向观之误

  二、 双向观之误

  三、 SOS理解模型的解释力

第四节 语料论证SOS理解模型

  一、 辖域和背景

  二、 视角

  三、 突显

  四、 详略度

第五节 结语

  一、 主客主式的体验性

  二、 多重互动

  三、 拟构观替代同构观

第十九章 基于SOS理解模型的意义体认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从二元走向三元

  一、 语义二元观

  二、 语义三元观

第三节 从三角到线性的超越

  一、 语义三元观之缺陷

  二、 从三角到线性

  三、 体认观与心智哲学

第四节 体认观对一物多名的新解

  一、 妻子

  二、 向日葵

  三、 月亮

  四、 地瓜

  五、 汉语108个"我"

第五节 体认象似性

  一、 概述

  二、 形义象似观

  三、 象似观的应用性

第六节 结语

第二十章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不同哲学流派视野下的人本观

  一、 古希腊人本观

  二、 中世纪神本观

  三、 近代人本观

  四、 现代人本观

  五、 后现代人本观

第三节  基于后现代哲学的体验人本观

第四节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

  一、 概论

  二、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三、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派

  四、 认知语言学派

第五节 后语哲视野下的隐转喻研究

  一、 隐转喻在后语哲视野下复活

  二、 隐喻方式是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

  三、 隐转喻具有普遍性

第六节 结语

  附录一重点和工具书

  附录二术语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附录三人名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王寅,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和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围绕"四、五、六、七"编排了语言哲学的主体内容。笔者在西哲三个转向(毕因论、认识论、语言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十四章);论述了西哲史上语言与哲学的五段情结(第二章);归纳了语哲的六项成因(第三章);详论了语哲学习的七个途径和方法(第四至二十章)。本书在第五章第八节提出的"传承与超越"方法,各章都有体现,特别是从第十四至二十章,笔者基于后现代哲学详细阐发了"中国后语言哲学"(这便是本书副标题的含义),一方面将中、西方语哲研究拓展至后现代前沿,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中国学者当有自己的理论,以能体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之国策。


书籍介绍

本书是在内容依托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研究”推出的系列英语内容依托教材之一,是大连外国语学院和辽宁省两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辽宁省推荐参评国家ji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主题,精选十五个中华文化知识板块,撷取中国文化的一个个典型侧面,按照衣、食、住、行等专题组织编排。涉及学生进行语言或文化交流的高频主题,搭建中西文化的桥梁。以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力求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和领悟,培养民族自豪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新颖的活动版块,打破了传统教材单调的训练程式,从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该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第六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简单(477+)
  • 章节完整(425+)
  • 内容完整(475+)
  • 傻瓜式服务(88+)
  • 少量广告(428+)
  • 好评(298+)
  • 无缺页(418+)
  • 赚了(286+)
  • epub(127+)
  • 引人入胜(503+)
  • 值得下载(192+)
  • 品质不错(259+)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5-01-03 23:22:3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师***怡: ( 2025-01-14 19:20:0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马***偲: ( 2025-01-16 22:14:0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丁***菱: ( 2025-01-02 10:24:5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冯***卉: ( 2025-01-02 20:41:4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沈***松: ( 2025-01-11 09:25:2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石***致: ( 2025-01-09 02:52:3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家***丝: ( 2025-01-08 08:46:32 )

    好6666666

  • 网友 车***波: ( 2024-12-25 21:30:1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郗***兰: ( 2024-12-25 21:51:59 )

    网站体验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