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20年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书籍目录:
新版前言
前言
序 南迁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第十九章 长夜
第二十章 陈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谁管得
第二十二章 绝响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陆键东,男,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创作员,一级编剧。 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岭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我认为风俗之良劣,在乎人心之厚薄。自检举风兴,人心之凉薄极矣。”
史心者,才学、通识、博大;人心者,善良、悲悯、豁达。对于人文学者来说,两者得其一,已属难能可贵;而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百年一遇了 。
陈寅恪很羡慕朱师辙的归宿。在 1951年送别朱氏择居杭州的诗作中,便与对方有如此相约——“他年上冢之江畔(寅恪先茔在六和塔后牌坊山),更和新诗结后缘”。两年后,陈寅恪咏《次韵和朱少滨癸巳杭州端午之作》,诗中有后来被人引用得比较多的一联:“粤湿燕寒俱所畏,钱唐真合是吾乡。”陈寅恪最后有在杭州归终的打算,恐怕与朱师辙卜居杭州后有一个安逸的余生很有关系。
系里有一位留美博士生曾为陈寅恪读材料抄黑板干了一个多月,竟高兴地说,“能为陈先生读材料真是莫大的荣幸”。这话数年后被用作大批判的材料。
陈寅恪治学的博大精深,论述的缜密与旁征博引,吸引了校内一批教授去听课,出现了教师多于学生的现象。中国高等学府中公认的绝无仅有的对陈寅恪的一个称呼——“教授之教授”,五十年代再次在康乐园流传,其意为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此称呼三十年代已在清华园被传颂。
陈寅恪的生活开始形成这样的规律:上午至中午为固定的工作时间,下午休息,晚上为第二天的工作做些准备。
即使在这样刻板的生活中,陈寅恪的人生仍溅出令人惊诧的火花。下午与晚上虽为休息时间,但陈寅恪的大脑仍在高速运转:其一,回忆上午所进行的工作,发现错漏,第二天马上告诉黄萱补正;其二,对第二天要进行的著述谋篇布局;其三,在脑海中搜索以前看过的资料,如有欠缺,便派人查找。在这方面,才有时人“陈寅恪记忆力惊人”的说法。陈要核实所需资料,常常是告诉助手在哪本书哪一页便可找到,结果十有八九如他所言。
真难为了这位旷世奇才。在同一个时期同样从事晚年著述,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此时正不失轻松地与他的助手对着录音机在作人生的回忆与总结。
陈寅恪直到死也没有用上录音机。一为大陆当时很少有民用录音机,二为陈已养成他口述、助手记录的习惯。
但大脑日夜疲劳,也为陈寅恪带来痛苦不堪的烦恼,在晚年他已离不开安眠药。“文革”爆发之初,人们首先对陈寅恪要服食进口安眠药,浪费国家外汇进行“揭发批判”。很多时候,在夜深人静时陈寅恪想好了问题准备第二天告诉黄萱,但一觉醒来又忘记了,又要重新苦思冥想一番。陈寅恪晚年著述之艰,可见一斑。
六十年代初,陈寅恪享受一些副食品的补助,有人认为陈整天在家很清闲,不知陈寅恪是否听到了这些闲话,有天他突然对黄萱说,“其实我的脑子每一分钟都在思考问题”。八十年代后期,已迈入古稀之年的黄萱回首往事时,对陈寅恪的这段学术人生呼为“惊天地,泣鬼神”[ 据黄萱回忆。]。短短六字,蕴含着多少生命的雄伟与悲壮。
但历史的沉思。并不因郭氏兴趣转移而划上句号。这两位都无愧于现代中国史学大师称号的学人,他们在研究同一历史题材时所经历的不同遭遇,实令人叹息不已。
陈寅恪考证《再生缘》本末,所引史料与“考据”,主要凭脑海的记忆去检索,然后派助手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最劳师动众的也不过是请外地的学生帮助提供一些刊本。七年后郭沫若想弄清楚陈端生的一些问题,几乎尽阅当时所能看到的珍贵资料。如1961年4月,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郭沫若在郑振铎捐赠的藏书中找到了一本《再生缘》的“海内孤本”,郭即将其与流行的“道光刊本”核对研究。郭氏文章登出后,全国各地不断有人为郭提供新资料。
历史最容不得假设,但人类对历史做反思时往往最喜欢提出假设。如果陈寅恪拥有同样的研究条件,将会怎样?
至于郭沫若能够在半年时间不到的情况下,在一家全国学术界最为关心的报纸上,以“排炮”的方式对某一学术问题发表一连串文章,则更是陈寅恪望尘莫及的了。
以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应当有资格拥有最好的条件去做研究,其成果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注目。但陈寅恪无缘得到这些,他走着一条孤寂的路。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图书多(354+)
- 在线转格式(519+)
- 小说多(463+)
- 还行吧(90+)
- 下载速度快(402+)
- 体验还行(326+)
- 体验好(594+)
- 博大精深(624+)
- 无多页(422+)
- 赚了(69+)
下载评价
- 网友 寇***音: ( 2025-01-09 12:10:3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宓***莉: ( 2025-01-06 20:06:23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焦***山: ( 2024-12-31 12:09:42 )
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4-12-20 02:19:03 )
好棒good
- 网友 习***蓉: ( 2024-12-25 10:46:03 )
品相完美
- 网友 屠***好: ( 2025-01-12 15:30:06 )
还行吧。
- 网友 宫***凡: ( 2024-12-31 09:33:5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相***儿: ( 2024-12-22 12:15:0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游***钰: ( 2024-12-29 13:42:2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凤山雅集:潘惊石师徒印纽精品 福建美术出版社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迪士尼英语分级读物 基础级 第3级 闪电麦坤当老师(附赠朗读和跟读音频)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培养孩子创意从家庭开始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桥牌实战技巧与攻防一本通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李约瑟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雕塑艺术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专用教程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葫芦小金刚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