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端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8 00:20:04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 pdf 在线 2025 epub 免费 书籍 下载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精美图片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81631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页数:700
  • 价格:5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8 00:20:04

内容简介: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书籍目录: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章 波希米亚的童年1875—1896

…………………………… 1

第二章 慕尼黑、俄国与沃普斯韦德1896—1902

…………… 37

第三章 巴黎、罗马与瑞典1902—1905

……………………… 127

第四章 法国、意大利与北非1905—1911

…………………… 177

第五章 杜伊诺与西班牙1911—1913

………………………… 263

第六章 战火中的世界1913—1919

…………………………… 313

第七章 定居瑞士的前奏1919—1921

………………………… 425

第八章 穆佐与瓦尔蒙1921—1926

…………………………… 475

后 记………………………………………………………………

573

文献缩写……………………………………………………………

579

注 释………………………………………………………………

582

参考书目……………………………………………………………

632

里尔克作品索引…………………………………………………… 642

索 引………………………………………………………………

647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唐纳德·普拉特( Donald Prater),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文学和语言学,精通多门语言,曾在多个国家担任外交官,对20世纪欧洲的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20世纪一些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斯蒂芬·茨威格、托马斯·曼、里尔克等有独到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昨日的欧洲:茨威格传》《托马斯·曼传》《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等,并在德国编辑出版了里尔克和茨威格的书信集。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相信我,没有什么像我生活中那不可思议

的、空前的奇迹那样深深地让我感动,从一

开始,我的生活就遵循着这种几乎不可能的

情节,从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中往前发展。

(致埃米尔·冯·格布萨特尔,1912年1月14日)

 

为了哀悼里尔克的逝世,来自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波兰、斯堪的纳维亚、意大利,甚至英国的人们发表了悼念文章、举办了演讲和纪念会。许多写到或谈及他的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依靠他已出版的作品,即便对那些有更多渠道了解他的人,他的生活似乎还是“笼罩在沉默和神秘中”,斯特凡·茨威格写道。他的作品似乎表明他是一位死亡诗人,他描绘了生命的一切表现形式,他赞美生命,把它当作是为另一个领域所做的准备,只有另一个领域才能揭示生命的真正目的。在维也纳,举办了两场悼念会,有人朗读了里尔克的作品,玛格达·冯·哈廷贝格演奏了音乐,第二场悼念会上,有人穿着绣有克恩滕里尔克家族灵?纹章的传令官制服,向听众发表了亚历山大·莱尔内特–霍莱尼亚写的开场白:“死亡之于他,并不是退场,死亡是一种永恒的状态,筋疲力尽者和那些怀有伟大计划的人向死亡撤退,是为了继续存在下去……死亡于他而言是圆满的存在。”

在早期称颂他的文章中,他被视为纯粹诗人的典范,矢志不移地驾着“他的生命之舟,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潮流”(卡塔琳娜·基彭贝格语)。他“英雄般地实现了为抒情诗调的表达而奋斗”,但这只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茨威格在慕尼黑的追悼演讲中说:“无人完全了解他的内心生活……他是一位虔诚的石匠,致力于建造永远不会完工的语言大教堂”,他从容不迫地辛勤工作,“默然无声,如同一切伟大的作品,远离世俗,如同一切完美之物”。雅卢写道,他认识的其他诗人,只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才成其为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之外,他们就和其他人一样:但里尔克带他走进“一个他自己的世界,仿佛只是出于奇迹我才获准进入其中……人们感觉到他对俗世没有兴趣,他的脸总是转向那些永远无法表达出来的真理”。卡斯纳的态度更为不偏不倚,他指出,里尔克的苦行主义和虔诚实际上与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相隔甚远,他回忆并讲述了一些关于里尔克的趣闻轶事,强调他作为人的品性;但他高度赞扬生活和作品“无价的、不可思议的一致性”。“即使在洗手时,里尔克也同时是诗人和个人。”

罕有人去葬礼的赞词中寻找对死者的固定评价。至于生平具有传奇色彩的里尔克,人们在他逝世之际对他的评价在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成立,这格外让人惊讶。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一位只献身于自身使命的诗人,尽管至今仍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对他而言意味着怎样艰难的奋斗;而且,虽然他的许多作品,甚至他好的一些作品,当时尚不为人所知,但人们一致承认他在抒情表达方面达到了前所罕见的高度。这些论点,虽然不时受到抨击,并且在围绕着他的形象聚集起来的大量著述中通常被认为是有局限的,但它们仍然是所有里尔克研究的基石。

表面看来,他的人生变幻无常,而本质上他的生活沿着一条恒定的道路前行。他是无根的漫游者,时而寻找孤独,时而寻找社交生活,似乎在利用每一次机遇去改变自己,然而实际上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目标:用他天赋的魔力,把对人世和自然世界的个人感受转化为诗意表达之黄金,

 

仿佛是以翕动的眼睑,

回应蝴蝶向外扇动的翅膀,

并学着去洞悉一朵花的暗示。

 

时间让青年勒内的傲慢变得缓和,他曾高喊“没有人像我,从来没有”;但这并没有减弱他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像一条线那样贯穿他的生命,从未断裂,尽管经常变得极度脆弱——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也是他用来衡量一切决定的标尺,同时还是他在每一个行动中下意识遵循的准则。

许多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的生活给人一种“形而上的疏离感”。他请求别人给予建议和帮助,在寻求帮助时常常强调他没有处理日常琐事的能力,这似乎表明他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不切实际的诗人形象。他在花钱方面无疑不会事先筹划,轻率地相信总会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但他非常清楚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在安排住所时表现出一种几近于老处女般的谨慎,多数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关注那些细节。“任何经里尔克之手的东西都变得完美,”斯特凡·茨威格说——倘若是一封书信,那它总是完全适合通信人,而且,如果信上有一点瑕疵,他就会完全重写;他归还给别人的书都包裹得无可挑剔;他亲笔写的诗歌或献词都完美无缺。在他日常生活的习惯中,或为频繁的搬迁而打包行李时,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完美主义态度。在他临时的住所中,有时是在别人的住宅里,他总是用细心挑选和安排的小物件来装饰房间——由于他要求有精确的尺寸,总是需要新定做的立式书桌;人物肖像或绘画;精美的瓷器;从不会缺少的花瓶或花钵。

他热衷于把文件整理得井然有序,一丝不苟地把生活中的小事情处理得有条有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作重要的决定时显得很被动,经常没完没了地拖延,直到某种天赐的恩典为他做出决定,要不就如他喜欢认为的,直觉会引导他正确地去行动。仿佛他不是在生活(living),而是让自己活着(letting himself be lived):保持让自己准备好接受那些“无法掌控的、内心体验的可怕张力”到来的时刻,更为艰难的是在间隔时间里保持忍耐,“因为我忽视了我工作之外的一切”。他曾引用卡斯纳的格言,“牺牲是从内心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这句话仿佛“既是为我辩护,也是反对我”,既意识到了他的目标,也意识到了他害怕自己可能无法完成的奋斗。

相比许多他的同时代人——如霍夫曼施塔尔、鲁道夫·博尔夏特、斯特凡·茨威格、鲁道夫·亚历山大·施罗德——的背景和生活环境,里尔克的境况根本不适合他选择的生活,倘若没有保护人的支持,他不可能维持这样的生活。他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仍然能找到众多保护人和一个出版商帮助他,同样幸运的是有许多朋友愿意帮他扫清道路上的障碍。然而,他想寻找这样一位“非占有的保护之手”作为他人生的伴侣,结果却是徒劳的。“没有避风港,这里位于心之悬崖上”,他一再地渴望在一个女人的爱情中寻找保护——“你,几乎是一种保护,在那无人保护的地方”——而他的希望一再受挫。他曾经向莎乐美描述自己,说他永远“站在望远镜前,寄希望于在每一个靠近的女人那里找到幸福,当然,在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那里,我都没有找到幸福:我自己的幸福,我曾在我孤独的时光中找到的幸福”。然而,这种判断并不能阻止他在3个月后一头扎进与本韦努塔的爱情冒险中。

他终生都是如此。这种经历不断地重复,既有投入更深的恋爱事件,也有更为短暂的色情诱惑的插曲,他从来抵抗不了这类诱惑。玛丽侯爵夫人认为,他大概永远也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女人;“但他无法在身边没有女人的环境中生活……于是就有了逃避,有了逃离一切束缚的时刻,紧随而来的是熟悉的痛苦和悲哀。”(据霍夫曼施塔尔所言,玛丽侯爵夫人甚至说,里尔克“只能感受到友谊或者爱情,无法二者兼得,并且他知道这一点,因此也就陷入无尽的痛苦中。”)他永远带着一颗“逃亡的心”:他知道自己是“感情的叛徒”,“人们对我没有益处”,他在44岁那年发现,“在强烈的感情王国中”,他深感恐惧,“似乎自童年起,我就知道在爱的城堡中只有地牢”。然而,在孤独中他仍然渴望“有时在夜晚看到一个女人的双手,几乎带有精神意味的双手,正忙于做手工”,无须多久,他就渴望再次抓住另一个女人的手,只有这样,他才能再次缩回自己的手。里尔克的马大就是南妮·文德尔利,她对他表现出完全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不给他带来任何麻烦,但这只是给了他自由,他试图寻找一个理想女人的打算还是失败了。他在编造甜言蜜语方面无与伦比,能用千万种形象和超常的激情去表达他的爱,这使得梅琳娜和本韦努塔都无法抗拒他的魅力,但他仍然无法给予对方现实的爱情。“爱情生于言语,死于行动”: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写给她的后一封信中的这条附带评论,能够很好地说明里尔克没有让爱情和工作相协调的能力。

他曾说,“每当我不得不去生活,或去寻找一条生活的纽带时,我都发现这不可能,于是我只能往后退。”他拒绝生活赋予凡夫俗子的责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生观,正如人们正确注意到的,这是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显著特征。“为什么相爱的人们毫无必要地分开呢?”他在1909年写道。“因为在一起并彼此相爱是那么的短暂……我们的存在是一股持续不断的变化之流,也许,一次变化并不比后来的变化更强烈,接着是下一次,再下一次,随后死亡来临。正如我们必定会永远告别……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好彼此放弃,听任对方,不再彼此束缚。”把这看作是“我们有效,崇高的真理”,就很有可能理性地对待我们根本的弱点,消除面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时的恐惧。不管怎样,重要的事实是,他的创造力似乎正是来自这种靠近和退缩的过程。因此,不管每次情感的破裂给他带来多大的痛苦,他都无法抛弃再次寻找情感寄托的念头,他怀疑他渴望的每一个爱人都是“从一开始就失去的”,但坚信这种情感经历会让他更靠近“未来的完满”。“每一片幸福空间都源自离别。”

他的许多其他观点都只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变奏——理想化的非占有之爱,以及浪子“恳求他们不要再爱他”;颂扬早逝者的幸福,赞美那种守护彼此孤独的婚姻。在他早年生活中形成的这些观点,他终生都奉为圭臬,它们全都反映出他作品中根本的自恋情结。他努力通往“内心”,其诗歌本质上是个人化的,以自我为中心,然而却以复杂多变的形式呈现出来。他的书信充满魅力,也不乏幽默的笔调和对通信人的同情,还有许多睿智的思考,但在这一切下面,同样透露出永恒的自我专注:他的艺术,以及他一再出现的生存危机。自然,他必定会把这种强迫性的自我表达看作是“我本性中创造力的一部分”,设想有朝一日出版它们,既把它们看作是自足的艺术作品,也将它们视为他心向往之的一片精神世界。维持如此巨大的一个通信网络似乎是多余的,他这么做是为了“‘事业’,因为那也是我的工作,终我所有的书信会描绘出一道它自身强度的轨迹”。

他为语词而活,依靠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救助”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全心全意地去写作,他从他赞美的现实生活中攫取有价值的经验,但经常再次退回到一种本质上不真实的生活中,“领先于一切离别”,把世界和人类情感的“华丽的织锦”转化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改变了自己。从诗歌和书信中浮现出来的那个里尔克是一部艺术作品,一个理想的自我,是“我在外界为自己塑造的形象,更为持久有效……谁知道我是谁?我一直往前走,永远在变化。”正如菲利普·拉金所言,专门做一个诗人意味着伪装自己。那些爱过他或保护过他的女人,甚至包括莎乐美,以及那些热心帮助他的朋友们,就像今天陶醉于他的诗歌的许多读者,和那些为逐渐增高的里尔克学术研究大厦增砖添瓦的学者们一样,或许都完全不了解他的真实个性。

“转化不是谎言”:里尔克故事的魅力在于经验的自我与诗人身份之间的相互影响,经验的自我,也即那个实际上度过这段非凡人生的男人,而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则努力置身于“熵之国度的消逝者中”,成为“一只鸣响的杯子,在鸣响时破碎”:

 

如同上弦的箭,凭借积蓄的张力,

超越自身的存在,因为无处可以停留。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Back in Prague in the autumn, he broke off the still unofficial engagement to Vally, writing afterwards, to thanks her "for the gift of freedom",in a letter of suffocating banality


我的精神是制造钟的金属,而上帝赋予它时间,又赐予它高热,为一锤定音的庄严时刻而做准备,而我,依然是先前那个钟的老形状,因它的成就而冥顽不化,不愿意被重新铸造——于是它依然保持原样。


人们只能对里尔克朋友们的乐于助人叹为观止,面对他无辜却又相当无情的态度,他们不仅提供帮助,还高兴地认为帮助他是理所当然的。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里尔克是20世纪*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媒体评论

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完整,也*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书籍介绍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461+)
  • 种类多(129+)
  • 四星好评(227+)
  • 购买多(149+)
  • 少量广告(652+)
  • 小说多(370+)
  • 赞(113+)
  • 二星好评(361+)
  • 收费(548+)
  • 值得购买(370+)
  • 引人入胜(647+)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4-12-28 12:19:2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田***珊: ( 2024-12-29 06:43:3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国***芳: ( 2024-12-31 22:02:11 )

    五星好评

  • 网友 龚***湄: ( 2025-01-16 19:06:0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冯***卉: ( 2024-12-28 18:45:3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焦***山: ( 2024-12-20 12:56:03 )

    不错。。。。。

  • 网友 步***青: ( 2025-01-11 03:17:30 )

    。。。。。好

  • 网友 訾***晴: ( 2025-01-16 22:31:2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融***华: ( 2025-01-04 00:03:0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扈***洁: ( 2024-12-22 00:39:2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郗***兰: ( 2025-01-03 10:57:05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5-01-11 09:24:48 )

    好棒good


随机推荐